圣母殿立面图与剖面图(来源:柴泽俊等《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
晋祠圣母殿在设计和建造时,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制,合理使用柱侧脚和生起,形成了优美实用的倾斜与曲线。本文试图从柱侧脚、生起和重檐歇山顶的曲线屋檐两方面阐述圣母殿建筑的倾斜和曲线艺术。
柱侧脚与生起形成的倾斜艺术
圣母殿是典型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其施工顺序是在基础做成之后,码放柱础,立柱上梁,然后按照逐间顺序,边立柱边装额枋,并在额枋上装暗梢铺平板枋、安斗拱与大梁,大梁之上逐层逐间安瓜柱与梁枋、桁条,形成骨架,随即钉椽子与望板、苫背、宐瓦。瓦顶完成后再砌墙,铺设细墁地面。这种施工顺序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典型的结构特点,以木构架承重,墙壁只起到防风和分隔内外的作用,符合我国传统建筑“墙倒屋不塌”的说法。
圣母殿的木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下层是柱框层,中间是铺作层,上层是屋盖层。屋盖层的荷重并不是直接由大梁落到柱框层上,而是通过铺作层传导到柱子上。因此,大殿的立柱最终承载了屋盖层的荷重,而立柱的设计和安装就成为大殿整体建筑最基础的部分。
圣母殿的立柱设计严格按照宋《营造法式》规定,四个方向的立柱安装时各柱柱头皆向内微倾,角柱向中心倾侧,这是圣母殿最主要的“倾斜”运用,也被称为柱侧脚;圣母殿第二个倾斜运用是先确定当心间两柱高度,相邻柱位自中央向两侧依次升高,也被称为生起。这两个倾斜的力学运用,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立柱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木构件上做出合理的榫卯结点,使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分力,通过侧脚的形式,都形成了向阑额的挤压力,减少了柱枋连接点榫卯容易脱榫的弊端。
我们站在远处欣赏圣母殿的时候,都会注意到圣母殿的四面重檐飞翘、檐头弧起,曲线优美,这正是运用了生起建筑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以圣母殿廊内前檐平柱(8个木雕盘龙大柱)为例,中间的两个平柱最低,分别是379.0厘米、384.5厘米,外侧柱子依次比内侧柱子高约6厘米,前檐两个角柱分别是403.8厘米、409.1厘米,比平柱分别高出24.8厘米、24.6厘米,因此,阑额成为了一端微高、一端微低的斜杆件,虽然其坡度并不大,但从力学理论上讲作用却非常奥妙。阑额承担着补间铺作、天花和自身的重量等几个竖向的垂直压力,但因为阑额并不是水平的构件,而是具有坡度的斜杆件,因此垂直的压力被分解为两个力,第一个力是垂直作用于阑额的荷重,这个力使阑额横向弯曲,集中了荷重的荷载点,同时起到了补间铺作的作用;第二个力是平行于阑额的水平推力,它的方向是朝着整个建筑的中心挤压,所以也起到了使榫卯严实的作用。
圣母殿木构架的柱侧脚和生起的应用,不仅在观感上具有了倾斜和曲线形的艺术美感,更重要的是在结构上具备了内力分布的科学性。
重檐歇山顶的曲线屋檐
圣母殿的重檐歇山顶是整个大殿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檐的应用是建筑工匠在营造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积累所产生,具有一定实用性。圣母殿是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为保护大殿的台基和外檐墙、柱免遭雨淋损坏,屋檐的建筑形式就尤为重要。
圣母殿高19米,宫室高大威严,如果只是提高檐口,在出檐相等的情况下,它对台基和外檐墙、柱的保护面少于低檐口。另外,若单纯加大出檐,则檐口过低,不仅妨碍了殿内部日照、通风和殿内外视线的沟通,而且在建筑结构上也存在屋盖过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大殿的稳固性。因此,在屋盖下另出一周披檐——使用重檐,就能很好地解决圣母殿防雨、防晒的问题,保证良好通风和日照的同时,还能展现圣母殿建筑高耸、巍峨、壮观的整体形象。
提到屋檐曲线,我们看到圣母殿屋顶的坡度并不是简单地由两个斜平面组成人字屋顶,而是由曲线组成的凹面,其上部巍然高耸,而檐部舒展平缓。《考工记》记载:“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说明屋顶的曲线不仅是为了形成如翼清展的曲线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屋顶排水的流速快而且远。
曲线的屋顶同时具有纳光和遮阳的功能。由于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需要趋阳、纳光,而在夏季需要遮阴、避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宋代的工匠师根据太原地区冬季与夏季太阳的高度角的不同(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28度,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83度),把屋檐做得既挑出深远而又反宇向阳,屋顶脊比较陡立、飞檐则平缓,形成美妙的曲线。这样的造型,使得冬季时温暖阳光可以照入殿内佛龛处,夏季时毒辣的阳光只能照射到大殿围廊处5米远,这样一来,圣母殿冬季时光照充足,夏季时则凉爽宜人。这也是圣母殿内43尊宋代彩塑得以基本保存完整的重要原因。
结 语
圣母殿木结构的三个部分,本文只对下层柱框层和上层屋盖层的倾斜和曲线作了简单的论述,中间起过渡作用的铺作(斗拱层),则结构复杂、极富变化,在我国历史建筑中尚属罕见。圣母殿结构规整,除大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外,圣母殿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独特之处:殿身四周围廊——“副阶周匝”,前廊进深两间;同时使用了“减柱法”,大殿内外共减去26个廊柱和檐柱,故殿内异常宽阔,有利于安置43尊彩塑和高大庄严的圣母塑像神龛;廊下宽阔开敞,以利于容纳众多的游人祈拜、祭祀。(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