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的太原,群芳吐艳,虽然正值暑伏酷热,但却难挡老太原人打卡赏花的脚步。百年前,六月十八赶花会是老太原的一个本土“节目”,故址就在太原老城的东门外,即今天大东关一带。据《太原市志》记载,当时的太原花会人海如潮,盛况堪比名家笔下的南国花市。
太原花会的由来,最早是太原东门外的“瓜果会”。
早在明代,太原城东永祚寺的牡丹就盛名于世,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纷聚此吟诗作画,而平民百姓也有了赏花的去处。及至清咸丰初年,农历六月十八是太原东门外白龙庙的庙会,赶会三天。此时正值瓜果成熟,周边县城的瓜农、果农们纷纷在庙会上设瓜棚、果摊,所以又称庙会为“瓜果会”。清同治年间,在太原谋生的河南花匠们开始在这一带租地栽种花卉、经营花圃。起先是肩挑负贩,后来主要是出租花木,成了专门培育鲜花供市民观赏的私营作坊,当时叫“花园”,这应当是太原最早的花卉经营行业。
东城墙根的花香,引得庙会上的人们“游”向了花园,六月十八的白龙庙会渐渐变成了“游园会”“花会”,虽然瓜棚果摊依旧,但是“六月十八赶花会”“游花园”已成了大伏天太原人的口头禅,热爱生活的太原人终将一个粗放的“瓜果会”升级成了一个有品位的“花会”节。
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花园有马家花园、路家花园、王家花园等,各家占地数亩或数十亩不等,但已颇具规模。鲜花的品种从一般的桃、李、石榴、无花果,到牡丹、芍药、月季花,玉簪、茉莉、海棠,以及其他各种艳丽的花草等,任人挑选、观赏。
精明的“花商”已经具备综合营销理念,他们在花园里搭棚设摊,兼营饮食茶点,说书唱曲,魔术把戏,红火热闹,集吃喝玩乐于一体。最气派的马家花园里还投资修建了鱼池假山、小桥流水,打造“水隔凉亭”的清凉模式供游人赏玩休憩。盛夏,城里人们相邀结伴,到东门城外赶花会、游花园,享受北方的“南国花市”。花园里,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士人轻摇纸扇,品着香茗听小曲;百姓在花下乘凉听书;姑娘媳妇们喜欢买插花,带回家里欣赏月余不败;准新娘喜欢头上插几朵玫瑰,“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花会的繁盛,也得益于太原花商们的头脑活络,经营方式灵活。鲜花可买可租,还有配货上门调换的便利服务。花商们还特为城内爱秋菊的名流雅士开办了别有一番浪漫诗意的“号花”方式,即每当定植菊苗时,花商便邀请名流到花园选择佳品,在菊叶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这盆菊花就算“名花有主”了。待上盆后,花农按图章名字送到家中,花谢后再取回。这种“号花”的订货方式既满足了名流们的雅兴,又用“名人效应”给花园做了广告。
清末,花会由原来三天延长为从四月初八开始,一直到八月十五结束,前后持续四个多月。不过花会的高潮期仍是六月十八,东门外随之遍布酒肆茶社、客栈车店,形成了一个服务于花市的产业链。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个红火了几十年的花会便渐渐消失了。
虽然老太原花会仅有几十年的光景,但它显示了太原人并非只有“民风强悍”,向往美好生活才是他们的主旋律。如今的并州大地鲜花遍野,行走街头,随时可置身于姹紫嫣红的鲜花盛境。(彭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