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陈尧佐与并州柳溪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13 15:54    被阅览数: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从台骀始,汾河的治理与利用就是汾河两岸的大问题。由于盆地的地形特点,夏秋洪涝自古以来就是太原城的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点,从清代两次大的水灾记载可以管中窥豹。《太原史话》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二十四,汾河决堤,水势猛烈,流到大南关时,逾墙穿屋而过,因之损失惨重。水向北流,冲破已经关闭的城门,于是半壁西城,顿成泽国。满洲城、学台衙门、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以及好多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

距今1000多年以前的宋代,潘美草草初建的太原城,基础设施在当时也属于落后水平,太原城的城墙是土筑的,城内范围南至今天的迎泽大街,东到海子边、后小河,北临后小河,西至今天的新建路。这种规模,对汾河水患的抵御能力几乎为零。古时的汾河水水面宽阔、水流湍急,在丰水季节还是一条主要航运河道。据宋史中记载:“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

北宋天圣三年(1025),63岁的陈尧佐任并州知州。陈尧佐受其父陈省华影响,在水利上颇有成就。陈尧佐到任后了解到,夏秋汛期,汾河频繁泛滥,两岸的简陋河堤随时都有可能溃堤,并州城百姓因此忧心忡忡,纷纷逃离家园。陈尧佐深知水灾的严重和无情,充分发挥其在钱塘江、黄河等地“因地制宜”的治水策略,筹备治理汾河水患。陈尧佐勘察地形,询问当地百姓,征求当地的治水官员和学者的意见后,确定采用“填土增防,植树固堤”的方法,制订了一套综合方案。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载:“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陈尧佐首先在汾河东岸修筑了一条长五里的堤坝,并在堤坝与太原城之间的洼地引入汾河水,形成周长五里的湖泊,作为汛期分洪的缓冲地。为加固堤坝,他率众在堤上种植数万株柳树,利用柳树根系固土,形成“柳溪”景观。这一方法结合了生态治理与工程措施,有效缓解了水患。

《康熙阳曲县志·卷之二》记载:“柳溪,在城西一里,汾堤之东。宋天禧中,陈尧佐知并州,因汾水屡涨为筑堤。周围五里引汾水注之。四旁柳万余株。中有杕华堂,堂后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阁。每岁上巳,太守泛舟,郡人游观焉,久圮于水,有断碑尚存。”

陈尧佐进一步在湖泊中种植荷花,堤上建起“彤霞阁”,并在柳树丛中点缀亭台,将原本荒凉的汾河滩改造成“碧波荡漾、花红柳绿”的游览胜地。柳溪成为北宋太原百姓春游泛舟、登高赏景的场所,甚至吸引文人墨客题咏。《乾隆太原府志·卷二十三》载,“彤霞阁,陈尧佐建。杕华堂,宋韩绛、韩缜相继守太原时建,李清臣作碑记。又有四照亭、水心亭”。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陈尧佐就已经具备了水利工程与景观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他主持兴建的“柳溪”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最早记载于历史的太原街巷。

柳溪”不仅具有防洪实效,同时还通过景观建设提升了并州百姓的生活品质。柳溪的荷花、亭阁与诗词文化相融,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太原平添了一抹柔美色彩。 这样的美景盛况持续到元代,元代诗人陆宣在《游汾湖分得溪字》中写道:“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花下停歌听鹦鹉,行间把酒引玻璃。绯桃照眼春无赖,石洞关云路转迷。”将春光的恣意烂漫与在柳溪的欢愉心境形成丰富的画面感。(孙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