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晋阳城的变迁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0 09:27    被阅览数:

太原古县城(资料图片)

太原之名,始见于《尚书》。《尚书·禹贡》云:“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诗经》也有“薄伐玁狁,至于大原(太原)”的诗句。上古太原又称唐,相传曾为唐尧之都。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即今之太原。班固《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县》自注:“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地叔虞,龙山在西北。”后之晋君为避戎狄而向南迁徙,在周王室东迁之际,肇开称霸中原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强晋辉煌之功业。

“晋阳”之名首次见诸文献,为公元前497年,即周敬王二十三年(又为鲁定公十三年)。《春秋》记载,本年:“晋赵鞅入晋阳以叛”。而就晋阳城的创城而言,实为公元前497年之前。以“晋阳”两字首次见诸古籍之年作为太原城建纪念日,尊重文字记载之历史文献故也。

古太原城之沿革迁变,自具体历史文献可稽可核者,有六阶段值得提起。

第一阶段,春秋晚期董安于、尹铎营扩建晋阳城。

史载,董安于为晋阳:“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元和郡县志》)。“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公宫之室,皆以铄铜为柱质”(《战国策·赵策一》)。尹铎继之,调解赋税,宽以待民,监造仓库,积粮聚草,晋阳成为春秋战国之交,赵氏割据的中心保障。后来,赵襄子凭借晋阳坚固的城防、充裕的物资储备、稳定的民心,抵抗智、韩、魏三家长达三年的围困,在城外“不浸者三版”之紧急关头,反败为胜。明人李维贞《晋水诗》“水可亡人国,那知国自倾。片言能树敌,三版得完城”即指此也。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96年,刘邦封其子刘恒为代王,晋阳成为代国的统治中心,到曹魏时期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再到西晋永嘉元年(307)中山魏昌人刘琨受任为并州刺史。刘恒与司马昭对太原的经营,史书上语焉未详,刘琨对晋阳城的建设,则有迹可循。刘氏出于抵御匈奴军事之需,将原春秋战国时城周四里之晋阳扩建为城周27里之大都,成为尔后唐代太原全盛时期西城的基础。

第三阶段,南北朝之北魏北齐时。先是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晋阳成为遥控北魏、东魏政权的统治中心。北齐建国后,太原成为事实之都城,北齐高氏六帝中,有四位即位于晋阳。高齐经营晋阳期间,创建晋阳宫、大明城及“十二院”,其奢华壮丽远超国都邺城。

第四阶段,隋炀帝杨广及秦王杨俊对晋阳的扩建。杨广始封晋王,隋开皇九年(589)扩建高欢所筑晋阳宫,并筑高四丈、周遭七里的城墙,名为新城。后秦王杨俊为并州总管,隋开皇十六年(596),他在晋王杨广所筑新城之西另筑高四丈、周遭八里的仓城。两城与原春秋古城之北齐大明城成品字形鼎足而三,晋阳成为城里有城(三城)、城外有城(刘琨之城)的北方大都市。

第五阶段,初盛唐时。太原留守李渊于隋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在晋阳起兵,进而西图关中,第二年建唐。太原处于阻遏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南侵的形胜之地,为李氏“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所在,李世民在天下初定的贞观年间,就派战功卓著的李勣(徐茂公)为并州长史,经营晋阳。唐贞观十一年(637),李勣展筑位于汾水之东的北齐晋阳东城,使之成为与西城规模相等的大城。东西两城从此并立汾河两岸,互为掎角之势。唐天授元年(690),并州长史崔神庆应命在东西两城间跨汾连堞,建筑中城,将东西二城连为一体。长寿元年(692),武则天降诏定晋阳为与长安、洛阳地位相等的北都。唐玄宗在位期间改名为北京。此时之晋阳,东、西、中三城横跨汾河,大明、新城、仓城位居西城,形成至今民间流传的“里三城、外三城”的格局。诗人李白赞誉晋阳:“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踞镇,非贤莫居!”

晚唐五代至宋,古晋阳城的毁灭,为太原历史写下最悲壮的第六阶段。太原粮足兵精,民风强悍,占据形胜,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安宁时,成为中央王朝遏制少数民族南下的北疆重镇,中原分裂板荡时,适成各方势力角逐之地。占据晋阳,成为称王称霸,夺取中央政权之基。唐中和三年(883),突厥沙陀部李克用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他正式受封为晋王,开始了在太原的经营。李克用凭借晋阳之地理形胜,与晚唐另一军阀朱温对峙近20年。其子李存勗继位后,以晋阳为根据地,与后梁朱氏政权展开殊死搏斗,终在923年自晋阳出兵灭梁建唐。

李存勗死后,沙陀人石敬瑭因拥立李克用义子李嗣源有功,受封驻节太原的河东节度使。936年,石敬瑭以割幽云十六州、岁币30万为条件,得契丹之助,在晋阳南之柳林祭天即皇帝位,国号大晋。随后进军开封,建立中央政权。

公元947年,后晋亡于契丹后,刘知远在晋阳登基,国号大汉。次年迁都开封,正月初五改元。但22天后即去世。隐帝刘承祐继位后三年,被后周郭威所灭。后汉节度使、北京留守刘知远弟刘崇于951年在晋阳称帝,史称北汉。

赵宋建立后,赵匡胤、赵光义两代皇帝以经营十年之力,二次御驾亲征,共四进河东,攻下太原。赵宋皇帝忌惮晋阳历代成就霸业的历史,于公元979年五月开始,彻底焚毁晋阳城,“民老幼趋城门不及,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宋纪十》)。次年又引汾、晋二水灌太原,“再毁其故城”,一代名都晋阳遭到彻底毁灭。这段历史,元好问诗有云:“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过晋阳故城书事》)。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潘美在晋阳城北的唐明镇建“紧州军事”,徙并州州治于唐明镇。太原城被毁80年后,宋仁宗大赦天下,在曾任并州知州的宰相韩琦的力谏下,重建唐明镇之并州,恢复太原之旧名,其节镇地位也一并得到恢复,称太原府。从这个时期开始,应为太原历史上的近古时期,历经宋、金,到元代,曾成为元末割据者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对抗中央政权的中心基地。

明初,朱元璋封第三子朱棡为晋王,明洪武九年(1376),朱棡扩建太原城,形成明清以至20世纪初太原的基本格局。(王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