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晋闽两地都有个东宅村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05 13:07    被阅览数:

高平的海神庙供奉着妈祖,莆田的东宅庙供奉着金大人


高平马村镇东宅村海神庙


走进中国传统名村高平市马村镇东宅村,一座庙宇掩映在古槐的繁茂枝桠中,红墙绿瓦,琉璃脊顶,檐下有柱,山门上的海神庙牌匾令人浮想到此地何以会有海神庙?

据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赵丹荣、姚春敏所作《妈祖信仰的飞地:山西省高平市东宅村海神庙及其碑刻考》中介绍:庙内一块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壁碑中,有关于天妃的记载,证明此庙供奉妈祖无疑。根据碑文所载,妈祖文化传入高平的时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之间。高平市出现妈祖信仰绝非偶然,通过碑文以及村民口述得知,东宅村自清初便有冯、赵两大家族做海船贸易,他们以厚实的财力和不断的捐施,确定了妈祖信仰的主导地位。东宅村供奉的妈祖,除了其固有的保护航运的神祇外,又被赋予了调节雨水、保护丰收等内陆神祇的职能。

东宅村自古流传有民谣:海神庙,大王阁,铜铁瓦、倒栽塔。刻画了古代东宅村的社会生活场景。海神庙的大殿坐北朝南,歇山顶、琉璃脊、斗拱和横梁上有精美木雕。身着黄色披风的海神娘娘妈祖端坐于大殿的神龛上,面目慈祥,头戴凤冠,眼望远方。据东宅村老辈人介绍,明代至今数百余年,供奉妈祖的香火不歇,南来北往的客商,本地外出经商的人都要朝拜妈祖,上香、磕头、奉上祭品和香火钱,以求妈祖佑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有关海神庙的传说,老辈人有说是古代的福建客商做生意路过东宅村,适逢暴雨连天,洪水阻路,因为担心误了交货日期,便祈祷妈祖如能保佑退去洪水,保证货物安全,来年定当建一座海神庙还愿。祷告灵验,雨停水退,福建商人次年果真在东宅村建了海神庙还愿。另有说是东宅村人在福建做生意成功后衣锦还乡,因为感念经常受到妈祖保佑,就在东宅村建了海神庙以示感恩。

高平市号称煤铁之乡,煤炭和生铁储量丰富。大阳镇距离东宅村1.5公里,隶属泽州县,明清时期的冶铁业达到鼎盛,尤以大阳手工制针最为著名,号称九州针都。巧合的是,福建省莆田市也有个东宅村,除了信仰妈祖文化,还有东宅庙的文化信仰。东宅庙中供奉的神像是金大人和十殿阎罗。相传金大人是明末崇祯时期的探花,浙江休宁人,抗清就义后,人们为悼念其气节,塑像于度尾凤顶奉祀,而后飞炉来到龙兴宫,神威赫赫,庇民消灾多灵验。每逢东宅庙庙会,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东宅村周围的53个自然村会举办东宅庙游灯活动,村民手举花灯,依序绕着村子游行,队伍蜿蜒十余里。东宅庙游灯与妈祖庙的游神活动有所不同,东宅庙会传承了北方的文化习俗。这或许正是古代高平东宅村的商人到福建经商,将当地的文化习俗传播到了福建,现在福建省莆田市还有煤炭、冶铁的传统行业,更有古代遗留的东宅庙。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妈祖一生扶危济困,济世救人。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而逝。其救助海难的故事,从宋代开始多以朝廷文书、文人笔记流传,到了明代出现专辑《天妃娘妈传》《天妃显圣录》。妈祖成为集无私、善良、慈爱、救人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精神象征,人们崇其德,立庙祭祀,形成了最初的妈祖信仰。至今,福建省莆田、泉州、厦门、武夷山等地都有妈祖庙文化祭祀群。妈祖文化以福建为中心,传播到内地沿海城市和岛屿以及台湾地区。

远古时期,神农炎帝开创市场交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取所得。高平羊头山下李家庄出土的仰韶时期的陶器,说明高平在远古时期就有制造陶器、兵器的技术,而后传播到福建省等沿海地区。明清时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陕西商帮、宁波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山东商帮、山西商帮等号称中国十大商帮。彼时,山西商人将煤炭、小米、生铁贩运到福建,福建商人将茶叶、盐、丝绸、马匹贩运到山西,晋闽两地的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尤为兴盛。

今时,山西高平海峡两岸公祭神农炎帝与经贸洽谈会已举办了六届。每年有台湾地区的客商到高平祭拜神农炎帝,并多有投资和生意往来。福建商人与山西商人也多有经贸生意,同时在福建和山西都有商会进驻。两地都有东宅村,两地都有海神庙,搭好晋地神农炎帝文化和闽地妈祖文化的虹桥,续写晋闽两地新佳话。

郭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