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史话 >信息页

老太原“晒伏”

信息来源:太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29 15:04    被阅览数:

晒衣晒书 萧三闲 画

  每年的暑伏天里,老太原有一件类似节日的热闹事,这就是“晒伏”:将雨季里吸足了潮气的被褥、棉袄及夹衣单衫,从箱子里翻出来,放到伏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晒透。除了晒衣,还有晒书、晒经、晒旧、晒人。

  晒伏,一来可以除掉连天阴雨带来的湿气和霉味,有效防止衣物发霉、虫蛀;二来可以驱赶一年之中的霉运,这当然是人们美好心愿的表达了。

  “晒书”可看成最早的“晒伏”,首现南北朝,见于南朝宋书《世说新语》记载的“郝隆晒腹”:东晋人郝隆不得志时,于七月初七袒露着肚皮在烈日下晒腹,别人问其故,答曰“晒书”。郝隆胸中有墨,满腹经纶,晒腹即是晒书。此后,因“伏”与“腹”同音,便有了源于宋真宗时期的“晒伏”传说,但未见有史料记载,倒是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详细记录了京城里的“晒伏”盛况:入伏当天,皇宫要晒皇帝的仪仗銮驾,老百姓要晒其衣被,“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书中还提到皇宫中“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观者两岸各万众,面首如鳞次贝编焉”。看来,明代人们已懂得充分利用伏天的强烈阳光。

  晒伏在“伏日”,也就是“三伏”。民间常道:“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天性勤快的老太原人利用这段阳光强烈照射的时机,在院子里、房顶上、家门口等凡是阳光能够晒得到的地方,扯上绳子,支起木板,搭起木棍,把压了一年箱底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全部拿出来晾晒。伏日骄阳似火,热气袭人,哪怕是再厚重的衣被也都能够晒得透。

  晒伏一般要从早忙到晚。许多女性头上戴顶草帽,或是顶块湿湿的毛巾,把衣物挂好、晾好,便已汗湿衣衫。然后坐于自家的屋檐下或是墙根处歇凉,还要顺带看着衣物,以防梁上君子顺手牵羊。晒伏要经常翻动,使所有的衣物、所有的层面晒匀、晒干。晒伏还有个好处,平时找不到的什物,这时全都展现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人们可以把物品收纳、归位,方便下次取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在雨季后暴晒衣物,有益于人体健康,看来,老太原人早已知道了阳光是一种“天然消毒剂”。到了冬季,当全家人盖上热乎乎的被子,穿上暖暖的棉衣,似乎还能闻到当初晒伏时阳光的味道。

  实际上除了“五晒”,老太原人伏天要“晒”的东西太多了。大户人家晒家谱,药店晒药材,皮货铺晒皮货,喜轿铺晒轿围,就连城隍庙里也要“晒神袍”,为神更换新袍,重塑面身。

  有趣的是,有的人家“晒”东西是专门为了发霉。用粗面粉制成馒头,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后,让它发酵生霉,日后酿制面酱;做醋的晒伏,是为了挥发老陈醋中的水分,使老陈醋酸度高而醇厚。

如今只有偏远山区的人家,还守着这晒伏的传统,守着这古旧的习俗。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晒伏,总让人想起过去的生活还有这么一笔满满的阳光。

彭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