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源区义井街道一巷社区党委书记牛珮
老社区里有个“90后”书记
“这是刚改造完的省化研南小区,道路平坦、环境整洁,居民们的心气儿更顺了。”在义井街道一巷社区见到牛珮时,她快言快语的介绍和热情爽朗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
义井街道一巷社区是典型老社区,下辖7个单位型小区,常住居民2186户5040人,以老年人口居多。2022年,“90后”的牛珮接任社区党委书记。在这之前,她已在这个社区工作了3年。人熟地熟情况熟,使得工作开展起来上手很快。今年才满30岁的她,既接地气又活力十足,凭着满腔热情和强烈事业心,已经是服务辖区群众的一把好手。
居民家下水堵了,她帮着联系师傅疏通;老房子时间长了漏水,她帮着协调物业修整……“很多居民都是老年人,他们自己确实弄不了,需要社区帮忙。”牛珮说。社区里都是热气腾腾的生活,除了鸡毛蒜皮,还有家长里短。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不时会落在社区的矛盾调解室里,考验着牛珮的调处化解能力。“好在是老小区,把道理摆明,把事情说开,大家冷静下来,很多矛盾也就化解了。”牛珮清楚,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解决好、解决到位,对于社区治理至关重要。
让牛珮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两年的老旧小区改造,“目前,我们社区已经完成了8个小区的改造,绝对是大工程,既要方方面面和居民商量好,还要解决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牛珮笑着说。
一巷社区的省化研南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小区,距今已30多年。小区内部分基础设施老化、道路坑洼不平,影响了居民平安出行。
当听说这里将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居民们都很高兴。为了把小区改造真正做成民心工程,改造前,牛珮和社区工作人员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入户调查、讲政策、听意见。改造过程中,坚持“居民自治+多方参与”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引导居民参与改造,为顺利推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增加凉亭长廊方便老人在院里休息、设置绿化带会不会造成一楼返潮等“面子”工程,到铺设哪种地砖才能让老人走路更安全等“里子”工程,牛珮和小区居民一项项调研讨论,一点一滴把老旧小区改造做扎实。
拆违工作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一大拦路虎。“由于历史原因,一楼的住户基本都加盖了6平方米小院,这个情况已经存在了30年,为了动员居民拆除,当时做了大量的工作。”牛珮说,其中两户让她很是感动。有一户大爷,年轻时在单位就是出了名的倔,大家都认为他的工作最难做。牛珮主动揽下这个任务,只上门了两次,大爷就同意拆了。牛珮回忆,大爷对她说:“小姑娘,我知道小区改造是好事,你跑前跑后,工作做得挺细,冲这点,我不会给咱小区拖后腿的。”随着小区改造完工,一栋栋老居民楼焕发新面貌。现在,小区的居民经常自豪地向外人介绍,“这是我们社区的书记,工作能干,人又好。”听到这些,牛珮说:“其实,小区的老年人都特别明事理、识大体,在这样的社区工作,付出再多也值得。”
履职以来,牛珮大胆开辟新路子,不断融入创新因子,给社区工作带来了不少变化。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一巷社区从组织体系、党员管理、活动阵地等方面细化,积极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同时建立起居民议事机制,搭建居民自治平台,还深化了区域联建共建。这其中,从社区到小区,每个党群服务站里,都有“60工作室”,这里经常有社区退休书记、退休党员职工、小区居民,开展政策宣讲、诉求收集、矛盾调解等自治活动。老小区的优势是邻里之间比较熟悉,很多退休人员在基层治理中往往能发挥作用。牛珮说:“民生无小事,一巷社区的基层治理需要发挥老同志的优势,更贴近居民生活,更能直接解决问题。”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牛珮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头努力,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山西日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