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三晋之窗 > 三晋人物 >信息页

秸秆生“金”鼓了村民腰包 这个阳高姑娘了不得

信息来源:山西晚报    发布时间:2022-07-29 15:13    被阅览数:


  虽然穿着工作服,满身满脸尘土,但遮掩不了隽秀文静的气质。7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见到“80后”王美萍时,这位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女企业家正在车间与工人们一起打包秸秆草球。翻飞的草屑中,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正在谱写一个为政府破题、为老乡增收、让废料秸秆生“金”的传奇。

  王美萍在大学期间就表现优秀,担任班长和校、系学生会干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内蒙古一所学校,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但她不想就这样安稳一辈子,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魂牵梦绕,“建设家乡”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强烈。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不让青春留下遗憾,2019年,王美萍毅然辞职,回到了土生土长的阳高县狮子屯乡罗家屯村,瞄准了环保生物质压块(燃料、饲料)产品项目,创办了阳高县秸鑫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自主创业之旅。

  创业难,女人创业更难。为了节省开支,整理厂区时,面对一人多高的杂草和成堆的垃圾,王美萍自己上手,带领两名工人连轴干,手臂和腿上划出了血痕,在伤口处撒上一把黄土止住血继续干。

  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机械操作零基础,她就白天向老师学习,晚上熬夜自己钻研,笔记做了十多本,硬是把自己“熬”成了行家。2019年7月,机械设备全部到位,但无“米”下锅,主要原料玉米秸秆还没到收割季节,王美萍就带着工人四处收购锯末,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出发,跑遍了大同市及各个县区的木材厂,收购一车有时候需要跑好几家,行程300多公里,自己打包装货,晚上10点多回来再卸货,饿了一袋方便面、渴了一瓶矿泉水,腿累得抬不起来,脸瘦了一圈。

  “几乎快不想干了,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起自己的回乡初衷,就又有了信念,在反反复复“交学费”后,企业最终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在农村基层,政府禁烧秸秆、农民秸秆无法处理、当地劳动力难就业是三个棘手问题,但在王美萍的企业中,都迎刃而解。

  王美萍从事的环保生物质压块产品项目,主要采用农田秸秆及纯天然木质废料、边角料等,不添加任何黏合剂及添加剂,经专业机械处理,压缩成型为秸秆压块燃料、秸秆草球、饲料等,主要应用于养殖业的饲草供给、工农业(锅炉)集中供暖、生物质发电、农户日常取暖和做饭,是替代煤、石油等燃料的最佳清洁环保产品,既解决了政府禁烧难题,也解决了农民大量秸秆无法处理的问题,同时又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致富。

  王美萍采取免费给农民耕地换取秸秆和与他人合作收购秸秆两种模式运行。本村农民王新金种了100多亩玉米,每年都为处理秸秆犯愁,现在不仅秸秆不用自己处理,还能免费耕地,又省了耕地费,一来一去,至少省下8000多元。这种模式不仅在本村10000多亩玉米全部推行,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30000亩玉米种植户同样得到了实惠。

  本村农民刘某有一台拖拉机,常年没业务,王美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雇他收割秸秆、耕地,年收入可达10万元。村民刘某某夫妻二人都在王美萍的企业务工,每月净收入7000多元,家庭经济条件显著改善,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夫妻二人买回一群羊,也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王美萍的企业每年在生产高峰期雇用的工人达30多人,其中脱贫户就有13人,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村里的老弱病残户,王美萍还不时给他们送上慰问品,表达关爱之情。

  受过高等教育的王美萍深深懂得诚信是企业的根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底线。从田间地头到车间生产,原材料干湿度够不够、压料是否均匀、操作是否规范,王美萍事必躬亲。在经营上,她宁可自己吃亏也从不让客户受损,以诚心赢真心,深受客户信赖。如今,企业占地近100亩,投资上千万元,拥有各类农机具多台,现代化生产线5条,每年生产成品20000吨,远销河北、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

  “累过、哭过、拼过,我的青春不留遗憾,不管前方还有多少坎坷,我都会一往无前。”王美萍对未来满怀信心,下一步,她计划利用秸秆加工废料,上马建设10000吨有机肥加工项目,为服务当地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朱培龙